top of page

​褥瘡防護面面觀

褥瘡是長期臥床病患的無聲殺手,讓我們來認識甚麼是褥瘡? 根據A+醫學百科清楚定義 「褥瘡」,褥瘡展現的型態可分為兩大類 : 其一是 「浸潤性損傷」,經常源於皮膚保養不當引起,例如由尿布疹引發之潰瘍;其二是「壓力性損傷」(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由於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其中、壓力性損傷(壓瘡)是褥瘡形態中最危險、也是最難照護的潰瘍型態。發生嚴重壓瘡時,往往需要進行清創、注射抗生素與長期住院治療等醫療處置。壓力性損傷除了造成病患劇烈的疼痛感之外,也往往伴隨各式各樣的併發症,據有關文獻報導台灣每年約有6萬人死於褥瘡合併症。因此、褥瘡防護是失能照護過程中所需關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褥瘡之病理成因

  1. 壓力因素

    • 垂直壓力: 引起褥瘡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組織遭受持續性垂直壓力,特別在身體骨頭粗隆凸出處。如長期臥床或坐輪椅、夾板內襯墊放置不當,石膏內不平整或有渣屑等,局部長時間承受超過正常毛細血管的壓迫,均可造成褥瘡。(一般而言皮膚層下的血管可承受的壓力約為32mmHg左右,假若超過以上的壓力局部血管便可能扭曲、變形而影響到血流的通過而有缺血的現象。)

    • 摩擦力:摩擦力作用於皮膚,易損害皮膚的角質層。當病人在床上活動或坐輪椅時,皮膚可受到床單和輪椅墊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膚被擦傷後受到汗、尿、大便等的浸漬時,易發生褥瘡。

    • 剪力:所謂剪力是一個作用力施於物體上後導致產生一平行反方向的平面滑動,是由摩擦力與垂直壓力相加而成。它與體位關係密切,例如:平臥抬高床頭時身體下滑,皮膚與床鋪出現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膚垂直方向的重力,從而導致剪力的產生,引起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褥瘡。

  2. 營養狀況:全身營養缺乏,肌肉萎縮,受壓處缺乏保護。如長期發熱及惡病質等。全身營養障礙,營養攝入不足,出現蛋白質合成減少、負氮平衡、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萎縮,一旦受壓,骨隆突處皮膚要承受外界壓力和骨隆突處對皮膚的擠壓力,受壓處缺乏肌肉和脂肪組織的保護,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出現壓瘡。

  3. 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等物理性刺激(如石膏繃帶和夾板使用不當、大小便失禁、床單皺褶不平、床上有碎屑等),使皮膚抵抗力降低。

  4. ​​年齡:老年人皮膚鬆弛乾燥,缺乏彈性,皮下脂肪萎縮、變薄,皮膚易損性增加。

​浸潤性損傷與壓力性損傷的差異與處置方法

在褥瘡的成因中,浸潤性損傷主要是由於皮膚長期處在潮濕燜熱的環境中,尤其是沾染尿液和糞便造成皮膚的斑疹或潰瘍現象。此類損傷相對容易被處理,要點為保持皮膚的清潔,避免粗糙面料的摩擦,適當使用乳液或其他無刺激性的皮膚保養品來保持皮膚滋潤,即可預防浸潤性損傷或是緩解回復損傷部位。

浸潤性皮膚炎.jpg

另一方面、壓力性損傷也就是所謂的「瘡」,常發生於與支撐平面接觸的骨頭突出處之部位,因長時間受骨突壓力造成皮下組織的壞死,常見的 位置有尾椎、大腿外側、腳跟、坐骨及頭枕部,而褥瘡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則是起 源於骨突處承受過大的表面壓力、剪力、以及摩擦力,其中剪力與摩擦力都與表面壓力呈現正相關的關係,只要減除表面壓力問題,另外兩種受力問題也可立即得到緩解。

壓瘡或褥瘡的常見部位.png
bottom of page